无惧集采落地,“牙茅”的底气在哪里?

来源:三六九医才网 一站式口腔数字化DSO生态平台 作者: 浏览:616 时间:2021/11/24 10:05:26

17日,四川省药械招采服务中心发布《开展部分口腔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的通知,要求国内外所有能生产种植牙的企业,都要上报自家产品信息。


 一直悬在业内人士心中的“集采”巨石,又颤颤巍巍的落下了一把砂砾。

如果说之前宁波医保局的集采风声只是“狼来了”的猜测,那么这一次的信息申报落地似乎就成了山雨前的满楼穿堂风。

01

“狼来了”变“雨前风”,种植集采虚变实?

种植牙虽然是口腔市场的三驾马车之一,却渗透率极低,10颗/万人的普及率,就算不对标欧美牙科大国的数据,也远低于隔壁韩国平均632颗/万人的标准。


 虽然随着医疗科普的深入,种植牙的优点已经被大多数缺牙患者知悉且接受,但一颗动辄上万元的高昂费用,却也是现实中种植牙手术难以成为普及化治疗项目的最大阻碍。


 “种植牙为何不能纳入医保”成为了“一口牙一辆宝马”后的又一热门词条,也足以体现了大家对于种植牙向往但手怯的复杂感情:治疗很需要,但是负担更困难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小莉呼吁种植牙进医保,以保障民生医疗优化;随后不久,宁波市医保局便发文征求集采意见,同时拟明确了种植牙医保的支付范围。


 如此一看,事件推进得有逻辑有线索,似乎种植牙集采这一次真的要落地了。


02

通策无惧集采落地,材料可“集”医难“集”


对于这一政策,前段时间因为和股民互怼而上了行业热搜的通策董事长吕建明,第一时间在微博表示:“我们盼望集采早点落地!”随后更是附上了通策三季报的成绩单以示信心。


虽然前一阵的集采风波让通策医疗甚至整个医疗板块的市值大幅度跳水,但是从这一发言来看,通策似乎也并不太担心集采的到来


 业内人士都知道,种植耗材与医疗行为的费用差是种植牙价格一直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根据7月份的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种植牙市场总值将近300亿,其中种植体仅占31亿元,剩下的227亿元则花费在口腔医院端。 


而这一占比与种植牙费用明细的比例是一致的。 


综合国内种植牙项目的费用数据,在一例种植手术中,种植体材料费占总费用的比例约为25%—30%,牙冠费与手术服务费则占据了余下的70%+。也就是说,如果一颗种植牙的最终收费为1.5万元,那么其中种植体的费用大概只有4500元上下。 


简单来说,患者种一颗牙的花费,一大半的钱是交给了医院和医生,而非收进了种植体耗材商的口袋里。 


如此看来,集采种植体似乎并不会对种植牙的市场价产生太大的影响,起码价格不会出现患者期待的“断崖式”下跌。


 毕竟,对于一个“手工度”很高的治疗项目来说,医保总不能对医生的治疗行为也进行“集采”吧。


03

 政策落地阻碍多,价格跳水实现难


就现在来看,种植牙进集采似乎已经有了星星之火的迹象,虽然短期内只会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试水,但是最终的燎原之势想必不会是遥遥无期的未知。 


但是这一集采究竟会对种植牙的市场平均收费产生多大的影响,还要看其他因素是否会有变动。


 首先是民营医院的参与度,要知道,口腔医疗与其他专科医疗不一样,民营医院的市场参与度非常之高。


 这就决定了种植牙手术难以像心脏支架手术那样顺利的适应集采政策。


 全国的种植牙手术病例,有一半以上是发生在民营医院和私立诊所的。而这一部分民办机构的医保定点化并不普及,而对于走不了医保的治疗行为,集采就难产生太大的价格干预效果。


 让患者全部涌入公立医院也不太现实,就现在全国公立医院的扩张能力来看,是无法消化潜在数量这么多的植牙患者的。更何况种植手术在公立医院是一个难以流水化的治疗项目,从制定治疗方案开始到最后戴牙的全部环节均由医生一个人负责,“翻台”效率很难提高。


 其次,国产种植体能否“胜任”市场也是一个问题。


 就现在的种植牙市场来看,进口种植体与国产种植体的市场占比约是8:2的比例,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国货的市占比和认可度并不算高


而且就治疗跟踪的调查来看,起步不久的国产种植体在质量上也的确略弱于进口品质。 而这些进口品牌,对于集采政策的接受度会有多少尚还难说。如果这些老牌外企决定弃标的话,中标的国产种植体能真正背负起代替进口产品的效果重任吗? 


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