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六九医彩网 口腔行业数字化DSO生态平台
作者:luocan
浏览:74
时间:2025/6/6 17:52:41
六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六月毕业季,各行各业对于新的毕业生的讨论度再次上升,口腔行业也不例外。最近有一个话题在口腔圈里传播起来:2025年口腔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5万人。
虽然目前还没有官方对25届毕业生人数进行具体统计,但通过deepseek统计,根据权威教育平台和高校信息综合推算,2025年口腔医学本科与专科毕业生总数预计在5万至6万人之间,其中专科毕业生约3.8万-4万人,占比较高。本科毕业生约1万-1.2万人。而根据目前公开数据可查,2024届口腔医学毕业生人数约为31000人。由此可以推测deepseek给到的5-6万人的25届口腔毕业生人数是较为贴近现实的合理数字。
而为什么“25年口腔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5万人”这一看似不太现实的话题会一下子在口腔圈内传开呢,最大原因或许在于恐慌和焦虑。
恐慌在于当下青黄不接的口腔行业是否还能承担如此庞大的、实战经验为0、专业知识不牢靠的毕业生群体,焦虑在于如此量的新人加入行业是否会导致现有的口腔从业者价值降低,薪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01|供大于求的大环境
造成这种心理的最大原因便是现在极其压抑的行业环境。近年来随着各种集采控费政策出台,行业利润降低,竞争压力激增,大批的口腔机构被迫退出。
而这些政策的出台也许只是推进口腔行业洗牌的导火索,根本原因可以总结为三个字:太多了。
现在的开设的口腔机构,太多了。
有人可能会反驳到:中国不是坐拥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吗。十年前中国每10万人口仅有40名牙医,远低于美国的60名和日本的80名,怎么可能口腔机构会太多呢。
确实,光看人口基数的话,我国的口腔市场储备相当庞大,但现实运营可不是单纯的数字。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口腔科普的平均教育水平一直偏低,意识不到自身对于口腔医疗的需求。加之近几年处于经济冷静期,即使明知自身需要一定的口腔医疗服务的人,在病情不严重、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也会选择能省则省。这种情况下的市场储备量,是养不起全国范围内超13万家口腔医疗机构的。
就算全中国14亿男女老少的口腔需求能够全部释放,一条街五六家口腔诊所的行业布局也不是一个应该出现的现象。
而在发展尚未完善的畸形市场下,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凭空”出现这么多家口腔诊所的,这就得说到口腔与资本间那不得不提的故事了。
中国口腔行业的资本故事始于政策红利。随着国家对医疗市场逐步开放,民营资本嗅到了商机。2014年,联想控股斥资10亿元投资拜博口腔,打响了资本规模性进场的第一枪。此后,通策医疗等上市公司凭借资本优势快速扩张,2015年其营收增速高达30.59%。在此后的十年内,多家口腔医疗服务机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投资,在新三板、港股、A股上,口腔医疗服务机构的名字也逐渐增多。
资本运作遵循着固定路径:“开新店、买好店”。为追求上市所需的三年完整财务报表和10%以上年利润率,收购成熟诊所成为捷径。资本甚至开出“产出效益不参与分配”等优厚条件,只为拿下51%控股权。一时间,连锁口腔招牌如雨后春笋般占领城市商圈。
这样的快速扩张依托的是全行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经济环境。而当环境变化,市场经济下滑,群众进入消费冷静期后,这些快速扩张的口腔机构那如同泡沫纸箱一般不牢靠的经营地基自然支撑不起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运营条件,随着2023年种植牙集采政策落地,口腔利润的断崖式下滑成为压垮这些诊所的最后一根稻。
这些“多”出来的口腔机构,在这几年内将会逐步退出至清零。这也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或者夸大其词,目前口腔机构的倒闭速度正在不断加快,2025年才刚走了一半,被曝光出倒闭跑路的机构数量就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的倒闭数量,并且机构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
02|口腔“暴利”的滤镜该卸下了
作为一个小众行业,不论真假,15万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对于口腔行业来说实在有点太多了。
据夸克App发布的《2023高考志愿报告》数据显示,口腔医学专业在2022年跃升为高关注度专业第8名,去年关注热度再次上升,再到近年依旧火热,已然成为高考报志愿最火爆的专业之一。
造成口腔医学专业如此高关注度的地位,自然离不开资本口腔快速扩张的十年所带来的行业宣传效应,加之在发展的泡沫黄金期,许多牙医和行业者站上了时代的潮头,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催生了“金眼科,银牙科”的俗语,让不了解行业的群众产生并固化了“口腔暴利”的刻板印象。
不可否认,在口腔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有些机构凭借着群众对行业行情的认知程度低,通过高额的定价赚取了不符合行业经营规律的利润。但这种盈利模式无法长久运行。随着集采的出台,绝大多数口腔机构2023年的利润都是下降的。哪怕营业额有些许增长,但净利率已经断崖式下滑。
正因为过去如此的辉煌,才会让现在的口腔人如此怀念那个时候时光,但那些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有人不禁发问:口腔“王朝”是不是“亡朝”了?
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并非是现在的口腔没有“亡朝”,而是一开始就没有,也不应该有所谓的“王朝”。有些行业者可能认为,包括集采在内的各类控费政策和报道,是针对口腔行业的一次“肃清”,在铲除不良从业者的同时波及到了其他勤勤恳恳的从业者。
但是觉得被政策针对的从业者可能都高看了自己的地位,控费也许并不是针对机构和经营者,或者说没有针对在座的任何人。自古以来,国家政策设计的底层逻辑都只有一个:保障民生。降低百姓的医疗成本是这场控费大潮的终极目标,最终目的并不是整治行业,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得起牙。
从当下来看,控费的结果就是利润被压缩,一些盈利结构不牢靠的机构无法支撑导致出局。而从长期角度看,控费的最终结果便是稳定市场平均价格,减少过高的定价或低廉价格战出现的概率。
政策定价就是给了所有口腔机构一个定价标准的平衡点,无论公立私立都必须围绕这个价格做自己的战略布局。虽然有些人觉得这个定价远低于之前的市场平均价,是上面的人不了解行业,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但是政策定价的核心并不是迎合市场,而是迎合百姓需求,是基于“老百姓看牙应该花多少钱”,而不是“机构应该赚多少钱”,告诉从业者收费价格多少对于群众来说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至于如何在这条价格线上生存,就是经营者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如果把口腔机构当作一家饭店,那么政策定价的考虑点就是让“厨子和老板”吃不饱但不会饿的同时,让“顾客”人人都能消费的起。
虽然在控费政策下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但也并非赚不到钱,在市场稳定下来前,机构必须重构自己的经营模式,找到适应时代的盈利点,那个开门就有客,投流即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政策为了让百姓人人看得起牙,不会也不能让牙科成为一个“暴利行业”,自然也不应该有所谓的口腔“王朝”。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自从政策和群众对于牙科行业的关注度和认知深度提高后,牙科“暴利”刻板影响也正在被慢慢改变。一位上海资深种植医师坦言:“现在给患者报价时,我得多准备几套方案。直接推高价项目?患者转身就走。”
“暴利”标签正在脱落,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服务与合理利润空间。
03|“努力”才能“暴利”
2024年底,一份公示的县级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拟聘用名单引起了热度不小的讨论,在某县医院今年特招的医学毕业生中,专科生的占比远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其中,口腔专业的准入职人员共有三位,学历备注均为专科。
“专科”学历能否胜任高业务标准的医疗工作成为了讨论重点,评论区一时之间吵得不可开交。从网络舆论角度来看,学历歧视在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但在口腔行业,学历问题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接近80%的专科毕业生占比,如果完全不考虑聘用专科生,那大部分的口腔机构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
“基层医院倒是想招北大华西的毕业生,但问题在于人家压根不来啊。”
所以只要专业技能熟练,实操经验足够,专科生想要在口腔混口饭吃也是不成问题的。但仅仅是混口饭吃是不够的,想要站稳脚跟,不断提升自己才是行业生存基本守则。
很多外行对口腔最大的误解就是盲目相信某些群体“一朝执照到手百万年薪我有”的吹捧,天真的认为只要考出执业证就能躺着赚钱。这也是现在口腔医学专业报考热度连年增加的原因,促成了现在大批并非热爱、只为赚钱而盲目选择口腔医学的学生,最后演变成了低学历占比高、专业技能熟练度低的毕业生群体。甚至现在还有博主在网络上公开表示“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报考口腔”。这样盲目的跟风心理也是造成现在口腔行业乱象的原因之一。
而相比满足与当下,不提升自己而等着患者主动上门的医生,许多行业的精英口腔医生即使已经年过半百,也在不断地走访各地,通过学习与探讨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稳固自身在行业的地位。
无论什么行业,大量的行业资产都集中在少量的行业精英手里。当外行人看见其中有利可图而纷纷跳水入局时,往往也只是更多的人来抢夺少部分的财富,当你想来赚钱时别人早就把税都收完了。
干一行爱一行,如果入行口腔只是单纯为了赚钱,想必现在也赚不到太多的钱,还是趁早退出为好。对于现在即将毕业的口腔毕业生以及在读学生,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只能逆流而上,做好长期提升自己的准备。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行业,那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而毕业季一结束,紧邻的报考季就要来临。虽不知道今年的口腔医学报考热度是否还会继续提升,但对于想要报考口腔医学的家庭还是要提醒,自己是否做好了一辈子扎根口腔的准备,毕竟作为一个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科,一旦选择报考,要跳出去参加其他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习总书记曾说:“想发财别当官,想当官别发财”,这里套用下:想发财就别干口腔,想干口腔就别发财。
口腔已经不再是一个“光环行业”,与普通行业一样,想要获得跟其他行业的顶尖人士相同的财富和成就,就必须付出与之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倘若想要吃到口腔的“暴利”,现在只能依靠机会和自己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