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六九医彩网 口腔行业数字化DSO生态平台
作者:luocan
浏览:35
时间:2025/6/12 9:03:39
01|一季度利润增长393%
近日,海利生物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结合2024年年报可以看到: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飙升172%,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1090.17万元,同比增长393.11%。
如此优秀的成绩离不开海利生物于2024年下半年投资的“黄金赛道”——口腔修复材料。
2024年6月,海利生物发布公告,公司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美伦管理有限公司购买其持有的陕西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5%股权,同时拟出售公司药明海德3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瑞盛生物将成为海利生物控股子公司,且海利生物不再持有药明海德的股权。
图源:海利生物
瑞盛生物是美伦管理的全资子公司,其成立于2008年,业务范围在口腔再生医学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口腔可吸收生物膜等。实际上,瑞盛生物曾是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再生医学在中国大陆的独资子公司。2013年,中国再生医学收购美伦管理及瑞盛生物,直到2020年将其剥离。
2024年10月,海利生物以9.35亿元成功收购瑞盛生物55%的股权,自此之后瑞盛生物由美伦管理公司和海利生物共同持股,美伦管理公司持股45%。同时由海利生物副总经理项小强出任瑞盛生物董事长兼法人,原法人代表崔杰勇职务由董事兼总经理变更为了总经理。
图源:企查查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海利生物的此次战略投资与转型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成效,证明其战略方向处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显现及种植牙市场下沉,口腔再生耗材的确是一个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领域。但需要注意的是,跨界收购往往面临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管理能力、融合情况和运营效率等都可能会产生影响。
02|顺应时代变化的转型
海利生物是一家老牌“动保”上市企业,成立于1981年,其前身为上海松江生物药品厂。2015年5月登陆上交所,最早属于兽用生物制品板块,产品主要包括畜用和禽用疫苗,其核心控股子公司为专注口蹄疫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杨凌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图片由AI生成
2016年,海利生物明确提出了“动保”+“人保”的双轮驱动战略,2016年、2017年,海利生物曾以参股的方式陆续投资了所属体外诊断及诊疗服务行业的上海序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裕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海利生物以2.98亿元收购上海捷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捷门生物”)100%的股权进入IVD(体外诊断)行业,由此海利生物进一步深化了“人保”业务布局,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公司业绩的增长点。2023年年报显示,捷门生物实现收入1.14亿元,净利润0.43亿元。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近几年动保业务面临持续发展压力,造成海利生物主业增长乏力。
自2015年上市十年以来,海利生物营业收入未能突破3.5亿元。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跌至2.41亿元,净利润6287万元,同比下滑48.3%。危机在2024年上半年集中爆发: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下滑9.5%,净利润仅1512.5万元,暴跌81.5%,扣非净利润亏损1303万元。
表:海利生物收购瑞盛生物前后业绩对比
动保业务成了业绩“黑洞”。旗下杨凌金海生物技术公司五年累计亏损超2.5亿元,口蹄疫疫苗深陷行业价格战。2018年收购的体外诊断企业捷门生物虽贡献62%毛利率,但在集采压力下增长乏力。
在此背景下,2024年海利生物决心对业务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方面,海利生物剥离长期亏损的“动保”资产,同时出售参股的、非主营的药明海德股权,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斥资9亿,以55%的持股比例将瑞盛生物这一专注于口腔组织修复与再生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纳入麾下,以此快速进入口腔再生材料市场。
此次收购瑞盛并,标志着海利生物战略从“动保+人保”并行转型为了专注“人保”大健康领域。截至2025年6月9日,海利生物的总市值达到了48.6亿元。
图源:东方财富网
03|跨界投资的“行家”
此次收购瑞盛生物并非海利生物首次跨界收购,自2016年开始,海利生物就在涉足医疗器械领域,并陆续投资了IVD、人用疫苗等项目,从兽用生物制品行业转向人用医药制药行业进行探索。
海利生物与阿根廷Biogénesis Bagó S.A.公司(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疫苗生产商之一)合资建设的控股子公司杨凌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口蹄疫疫苗生产企业之一。2018年6月,海利生物完成对上海捷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捷门生物致力于人用体外诊断试剂研究、开发和生产。海利生物还与药明生物合作成立药明海德,赋能全球疫苗行业研发和生产。
虽然由于市场变化,海利生物已经剥离了这部分的业务,但这些合作作为海利生物从“兽用”市场转型到“人用”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从自己擅长的疫苗领域切入,逐步由“动保”转换成“动保+人保”,再变成现在的专注“人保”,海利生物的战略部署的确是缓慢但符合市场规律的。
收购公告中明确提出,瑞盛生物将在2024年至2026年分别实现1.25、1.38、1.51亿元的净利润,且上下浮动不超过800万元,三年累计不低于4.14亿元。若无法完成上述承诺,则需按照未完成比例收购价格进行偿付。结果2024年,瑞盛生物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扣非净利润1.38亿元,超额完成1.25亿元的业绩承诺。
能达到这个成绩,除了海利生物的战略眼光,还得益于瑞盛生物本身的市场地位,据公开信息,2023年其骨粉销量同比增长138%,2024年继续增长61%,市场占有率在国产品牌中位列第一,增速超行业两倍。
图片由AI生成
同时在现有生产线已经满负荷的情况下,2025年瑞盛生物西安新厂投产,骨粉产能从80万瓶/年跃升至200万瓶,骨膜产能从40万张/年增至90万张,同时规模化还使骨膜单张成本再降15%,较国产竞品低20%。
04|黄金赛道与隐藏风险
在口腔行业大洗牌的背景下,海利生物仍然从口腔行业狠狠地捞了一桶“油水”,不得不佩服其战略眼光,这也得益于其正站在口腔的“黄金赛道”上。
据弗洛斯特沙利文预测,2022年中国需要骨粉的种植牙数量约210万颗,2028年将会激增至约1365万颗,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0.97%。按出厂价计算,种植牙骨修复材料市场规模预计同期将以30.77%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5亿元。配套使用的口腔修复膜市场同样保持15-20%的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20亿元。瑞盛生物正处在这一“黄金赛道”的核心位置。
表:中国口腔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指标对比
由于门槛差异,这一赛道的可用空间相比与目前较为饱和的医疗服务赛道来说还是更多一些。瑞盛生物主营业务的骨膜、骨粉两者,都是种植牙手术中解决骨量不足的核心耗材。集采政策明确要求国产耗材采购比例不低于40%,为国产替代按下了加速键。2022年,骨粉、骨膜国产份额合计不足15%,2023年已快速提升至40%以上。
虽然看起来未来形势一篇大好,但在这片“金光”下仍然存在着隐患,这一点海利生物自己也意识到了。
在2024年报中提到,瑞盛生物所处种植牙行业中,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已逐步落地。瑞盛生物核心产品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口腔可吸收生物膜目前不在集采范畴,但也受到需求波动和下游终端降本控费的影响。随着口腔种植医疗收费专项整治政策持续深入,未来若口腔修复材料纳入集采范围,可能因集采政策调整出现产品价格下降、产品中标情况不及预期等情况,从而导致经营业绩面临下滑风险。
图源:海利生物
海利生物收购瑞盛生物的案例,是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端医疗领域转型的经典样本。这场并购不仅带来了财务数据的短期跃升,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通过这场战略布局,海利生物已在口腔修复材料领域占据了国产替代的制高点,为其打开了千亿级市场的大门。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行业,风险与机遇都是并存的,市场瞬息万变,不能因为当下短暂的成绩而放弃对风险的警戒和对未来规划。